解放思想求实奋进 努力开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王君正同志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4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共襄阳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奋进,努力开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下面,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向全委会作报告。
一、再接再厉,坚定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信心
今年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兼顾“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升”的态势更加明显,“稳”的基础不断巩固,“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增势稳健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上半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21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11308亿元,同比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7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71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外贸出口84亿美元,增长58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增长272%。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第一,外贸出口增速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分别提升03、07、32和03个百分点。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我市7个县(市、区)在分类考核中全线进位,5个县(市、区)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实现产值3132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夏粮生产十一连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7258亿元,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达到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商务、产权交易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城市、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14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6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省级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襄阳,亿元以上在建项目819个、同比增加190个,其中工业项目588个、同比增加114个;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项目分别增加1个、5个、22个;142个省市重点项目已有118个主体开工,完成投资396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94%。新注册工业项目307个,实际到位资金6963亿元,分别占全市新注册项目的685%、649%。新建成工业项目105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
(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审批事项由255项减到145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行“区镇合一”改革试点,大胆探索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南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营运。“无水港”建设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投入运转,入驻院士专家领衔的科研开发项目7个;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6个。上半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7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9600多户,增长1032%;新增注册资本148亿元,增长981%。
(四)文化引领城市建设成为行为自觉,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城两文化”形成社会共识,“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城市品牌广泛传播,连通古城墙、修复古城楼、打通护城河等一批工程全面启动,岘山文化旅游区建设、隆中风景区改造工程提速提质,襄樊大道改造快速推进,六条城市景观大道、习家池景区、中华紫薇园、紫贞公园等相继建成;“两改两迁”项目有序推进,“三无”小区改造、还建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进度快;东津新区公共工程建设进展迅速,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207和316国道绕城改线等工程加快推进。“绿满襄阳”成效显著,“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县(市、区)新城新区建设各具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五)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13个专项民生工程,政府“十件实事”按时限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增强;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综合考核全省第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考成绩捷报频传。法治城市建设、平安襄阳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网格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发展气场更加强壮。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我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做法,在中宣部、中组部今年3月24日召开的党委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推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得到中央活动办和省委充分肯定,在全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广,《人民日报》、《求是》、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取得新成效,得到上级肯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以彭光敏等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为民务实清廉好典型,进一步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认真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二十一条意见”,坚决反对“四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军分区开展工作,注重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不断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扎实做好国防、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各项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共同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中共襄阳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襄阳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均未达到年初预定目标;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平稳运行复杂程度加剧,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还建房等历史遗留问题任务较重,少数企业债务风险增大。对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主动加以解决。
二、着眼未来,全面加快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去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要求湖北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地将“两圈一带”战略丰富拓展为“两圈两带”战略,提出要把襄阳建设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引擎。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顺势应时地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日益深入人心。
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全市人民的期待,改革发展的积累,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创造了机遇、注入了动力、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市委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市人大、市政协组织10余次调研协商活动,市政府积极谋划推进建设的工作举措。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合作交流力度,召开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决策支持工作会,承办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城市合作研讨会,举办汉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使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路径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市委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集中民智,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提交本次全会审议。《实施意见(讨论稿)》重点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是“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是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全市上下一定要凝聚共识,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觉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找位置,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突出特色、培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支撑,把改革开放作为不竭动力,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努力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功能完善、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二)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襄阳建设中心城市,必须立足自然禀赋基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围绕增强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建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中心,建设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开放高地,充分发挥在汉江流域开放开发中的战略引擎作用。
1.现代化“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城际高铁并站、铁路货运枢纽、综合联运换乘便捷的独特优势,推进一批高铁、重载铁路、城际铁路建设,提升铁路枢纽功能;推进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重塑汉江航运“黄金水道”功能,实现与长江航运体系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境内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国家公路枢纽功能;加快推进襄阳机场改造,建成区域性门户机场和一类航空口岸,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汉江流域核心交通枢纽。
2.金融服务中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动汉江发展银行组建工作,设立汉江产业基金,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和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襄阳设立区域性分行,加快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区域性数据中心、后台操作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创建区域性资本要素交易市场。
3.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区,形成集设计研发、检测认证和标准创新于一体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襄阳科技城建设,完善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国家“海智计划”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服务功能,打造区域性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区域性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在交通、能源、农业、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领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和运用,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4.教育中心。发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领衔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技师学院建设步伐,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和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联盟,培育覆盖支柱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中国技工之乡”。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创建综合性大学。巩固提升襄阳四中、五中“中国名校”地位,把襄阳三中迁建到东津新区,创办成省级示范高中,扩大襄阳高中教育品牌效应。
5.医疗卫生中心。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和特色专科建设,提升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办医,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床位、执业医师、卫生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先进行列,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力争达到30个左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发展中医保健、健康养老、健康体检、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健康服务业。加快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公共卫生资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文化艺术中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巩固提升襄阳汉水文化核心区的地位,打造全国重要的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研究展示基地。壮大“文化襄军”,吸纳高端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吸纳聚集文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本,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创造优势和产业优势。
7.开放高地。积极推进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无水港”、口岸综合服务中心和一类铁路、公路口岸,规划建设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园区),创建国际陆港城市,连通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欧亚大陆桥,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三)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工作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带活全局,扎实深入推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
1.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产业兴城市兴,产业强城市强。要坚持“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的思路,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中心。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引进“火种”型、“引爆”型战略资源,把襄阳建设成为中部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华中大数据中心、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基地、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完善汽车产业链为核心,着力在引进整车项目上求突破,推进核心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提高就地配套水平,巩固提升汽车产业龙头地位,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化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品牌培育、链条延伸、业态创新,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提升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市场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和品牌机构,推动商贸物流业态升级、集聚发展,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在高新区、东津新区(经开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和总部经济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规划建设电商城,打造区域性电商物流基地。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二次创业”,以自然为基础、特色为根本、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深入挖掘“一城两文化”内涵价值,精心塑造城市品牌;全力推进以襄阳古城、古隆中、鱼梁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融入全国文化旅游大网络,努力把襄阳建设成汉江流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信息传输、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检验检测、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管理咨询、营销策划等新兴业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积极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品牌。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谷”,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区。
2.全面深化改革,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把发展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以改革促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
着眼于“放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微观经济活力。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各种“隐性”审批环节,分类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努力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监管最好”的城市。
着眼于“法治”,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推行综合执法,将所有能够下沉的执法权全部下放,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制定具体执法细则、裁量标准和操作流程,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着眼于“放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推进襄阳演艺集团、襄阳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襄阳日报传媒集团等改革工作,组建襄阳文化投资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建立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和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办法;大力发展小微文化企业,促进襄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办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着眼于“共享”,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社会养老、医药卫生、户籍制度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充分释放内在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眼于“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矿山等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开发、高效利用,积极争取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各项事业成败。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立足襄阳实际,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一项项研究,一项项突破,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效益。大力实施产业链创新工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集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引天下人才为我所用,聚天下资源助我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贯穿于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增长极。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全力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持续开展“绿满襄阳”行动,扎实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确保汉江水质优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引领汉江流域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积极创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鼓励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
5.全力保障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老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实现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要加快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财富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实现劳有厚得。要建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实现学有优教。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让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建设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实现病有良医。要优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完善家庭和社区养老功能,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实现老有颐养。要建设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便捷生活服务圈,创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抬头望山、举足亲水的生活环境,实现住有宜居,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
三、开拓奋进,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尽管我们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基本市情没有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动力没有变。纵观全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多于挑战;希望与困难同在,希望大于困难。国家“微刺激”力度持续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联手定向发力,为转型跨越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型城镇化战略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为襄阳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为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新的条件;我市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开始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加速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活力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形势对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要提高对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开好局、起好步。
(一)统一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加快科学发展是襄阳目前面临的最大任务,完成今年目标是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总结成绩中坚定信心,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在破解难题中加快发展,万众一心,为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中央、省委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思路措施,既要勇于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要敢于面对、主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要着眼于加快发展,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落实新任务、解决新矛盾、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增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全市上下形成比干劲、比能力、比实绩的浓厚氛围,以精神上行应对经济下行,用工作拼劲攻克发展难题,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战略定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省领先,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持续提升。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动经济发展。集中精力抓好稳增长的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1.真抓实干,千方百计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产业是由项目和投资支撑的,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超前谋划项目,积极引进项目,全力建设项目。要对接国家关于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投资的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策划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功能性重大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名市级领导牵头负责,明确一个部门服务协调,明确目标责任和工作时限,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笼子”。要建立健全项目建成通报制,完善项目服务秘书制,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推行项目建设一线协调督办制,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要加大开放力度,抢抓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千方百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程跟进,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襄阳。
2.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当前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下大力气做好“三农”工作。加强汛情旱情监测,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全年粮食丰产、农业丰收,巩固百亿斤产粮大市地位;深入实施品牌企业带动战略,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比较效益;加快“中国有机谷”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下大力气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全力以赴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全面落实“五个一”机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抓紧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园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好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的扶持工作。坚持“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政策。要抓好后备企业培育,梳理一批产值有望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后备企业,列出清单,大力扶持。要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做好煤、电、油、气、运等方面的要素保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工业企业健康运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要处理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在提升传统汽车产业龙头优势、规模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竞争制高点。下大力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服务业重在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重在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重在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重在扩大供给,抓好重点商圈的规划建设,抓好中豪襄阳国际商贸城、四季青农贸城、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重点文化旅游景区,推进文化旅游“二次创业”。
3.力促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深入实施“两轮驱动”战略,发挥好城区经济“火车头”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齐头并进、城镇和乡村共同繁荣。各县(市、区)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发掘、利用、整合、保护资源,全力推动发展,形成万马奔腾、创先争优的大好局面。市委、市政府已研究完善了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更加有力的考核奖励等激励约束机制,从政治上、经济上综合施策,促进各县(市、区)加快发展。
(三)锐意进取,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下半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
1.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全面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办法。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抓好“接、放、管”,把中央、省下放的审批事项承接好,做到接而用活;把本级政府该放的权力放到位,做到放而不乱;把自身该管的事管起来,做到管而不死。全面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管理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清理各种“隐性”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的事项一律不再审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决定,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监管事项,列出清单向社会公布,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9月底前,各地各部门要将“三张清单”目录向社会公开,并配套制定相应监督考核机制。
2.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完善“三种制度”。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聚集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积极抓好油脂交易中心、再生资源交易中心筹建工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创新农村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推广南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试点经验,大胆创新山、林、水、宅基地等农村资源产权交易机制,推动资源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加快城乡一体化。
3.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织牢“三张网络”。织牢食品药品安全网,建立健全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织牢生产安全网,落实“党政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织牢社会安全网,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彰显特色,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顺应城镇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内涵增长”转变趋势,深入实施“双核带动”战略,一手抓好以东津新区为代表的新区建设,一手抓好老城区改造提升,积极探索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特色建设路径,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谐繁荣。
1.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将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在城市街区、标志性建筑、公众活动场所以及旅游景区等空间载体上;保护“一江两洲三山八河”等自然生态,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打造“点线面相结合、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城市景观系统,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有机融合,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按照规划安排,今年要在连接古城墙、修复古城楼、打通护城河、保护改造九街十八巷等重点工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路网配套建设,全面完成襄樊大道改造,加快推进庞公大道、汉江大道东西延伸段、滨江路东延伸段等骨干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长门遗址公园、临汉门公园、岘山文化广场年底建成开园,月亮湾公园、长春景区改造、动物园搬迁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序推进城市管线改造工程,骨干道路和新建路网管线全部入地,杜绝马路“拉链”现象,逐步消除城市空间的交织“蛛网”。扎实推进还建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无”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积极推进东津新区建设,实现3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全覆盖,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县(市)新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城同创”,凸显市民在城市共建、共管、共享中的主人翁地位,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人本化水平。下半年,要重点抓好四项整治工作。重点“治堵”,全面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规范设置机动车、自行车停靠点,加强车辆停放秩序管理,力争市区交通秩序有较大改观。重点“治乱”,开展城市立面、门店招牌、户外广告整治,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整顿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乱贴乱画等顽症,洁净城市面貌。重点“治脏”,积极推进环卫保洁、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管护机制创新,加强对单位庭院、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规范“五小”行业经营行为;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加大渣土清运执法力度。重点“治污”,严格环保执法,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等市政设施改造步伐,下决心解决生产粉尘污染、废弃物排放、噪音和视觉污染等问题,努力让城市更加清爽、更加整洁、更加通畅、更加有序。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三改一建”,推动“绿满襄阳”向乡村延伸,重点绿化村庄和农村居民点,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绿色生态示范村。力争到年底,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达到80%,生活污水治理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有条件的村逐步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污水治理。
要加快编制《襄阳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县(市、区)控制性详规,以县(市)为单位,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水平。市里将适时召开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五)以人为本,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锁定年度工作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确保13项民生工程按照进度完成。扎实办好政府年初承诺的十件实事。按照压力前移、空间后留的要求,强化领导包保责任和部门主体责任,确保十件实事按既定目标和承诺时限,保质保量地办好办成。积极推进南河流域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工作,强化各项工程推进,充分发挥社会事业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法治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水平,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依托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平台,创新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情报信息收集处理机制、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治安灾害性事故,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六)真抓实干,努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下半年,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农村“三万”活动向服务工业经济和企业延伸,开展领导干部深入企业解困减负活动,发动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督促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要专题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企业“三难一重”问题。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搭建更多的融资平台,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把有限的银行资金、相对充裕的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特别是政府沉淀的资本、资金、资产引导到经济发展上来。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积极开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产权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和票据融资。用好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为服务群众创业、引导回归创业和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清除各种不合理、不必要的“过桥”环节,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贷款收费和附加条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用优质项目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盘活土地存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拓展用地空间,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加强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效对接,探索定向、定点、订单式的培训、用工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有形和无形劳务市场相互补充的服务体系,畅通企业用工的便捷通道;加快蓝领公寓、白领公寓建设,集中解决企业员工的生活服务设施,为稳定企业用工创造条件。切实解决企业负担重问题。集中进行企业负担专项清理,集中进行企业环境专项整治,集中进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从业行为专项整顿,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依法严惩破坏经济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规范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收费行为,综合施策为企业减负。
要把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抓好。在高新区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在投资准入、工商登记制度、社会诚信、行政审批、综合执法、行业监管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新的制度环境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为全市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要抓紧谋划“十三五”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准确把握”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走向,紧紧围绕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紧紧围绕重要民生问题和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四、从严治党,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保证
(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科学理论引领发展。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开拓创新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论,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武装不包装,把武装头脑与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升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大胆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切合襄阳发展实际的新路子,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有效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工作标准、价值追求。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密切血肉联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扎扎实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反映的问题,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整边改、立行立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检验活动的效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如果漠视问题、长期不解决问题,往往会使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个别性问题蔓延成普遍性问题,容易解决的问题演变成老大难问题。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绩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兴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三)用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坚持在干事创业中培养和使用干部。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探索者、褒奖成功者、帮助失误者、淘汰失职者、惩办腐败者,切实为敢干事、能干事、有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把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坚持用好干部“五条标准”选人用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干部选拔工作。大胆起用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的开拓者,树立注重学识的导向;大胆起用懂得经济、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创业者,树立注重发展的导向;大胆起用顺时应势、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改革者,树立注重创新的导向;大胆起用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励精图治的实干家,树立注重实绩的导向;大胆起用政治清醒、经济清楚、生活清白的明白人,树立注重勤廉的导向。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不唯文凭重水平,不唯票数重实绩,不唯年龄重担当,让有德者有名,有能者有位,有绩者有功,激励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学历、不同岗位的干部,抓发展有拼劲、解难题有韧劲、搞改革有闯劲、惠民生有干劲。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争做“六个表率”,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那一套;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不成为不正当社会关系的编织者,绝不搞看人下菜、翻云覆雨那一套;要严肃纲纪、嫉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绝不搞逃避责任、明哲保身那一套;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四)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体责任,种好“责任田”、干好“份内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建立完善惩防体系,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以猛药去疴、用重典治乱,有案必查、有贪必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增强落实监督责任的自觉性,抓好主业、打造“铁军”。深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快推进纪检体制机制改革和派出机构改革,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常态化、检查制度化、落实岗位化。深入开展治庸问责,强力整治“为官不为”。要深化、延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路,狠抓为官不为的问题。用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措施,使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有为有位,让混官、庸官、懒官没有市场、难以立足。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纪问责,逼“庸”为“能”、逼“懒”为“勤”、逼“混”为“为”、逼不为者出局。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担好领导主体、执行主体、责任主体的职责。带头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的倾向;带头廉洁自律,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带头落实各项廉政制度,当好护纪护法的坚强后盾;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加大督办检查和处理力度,坚决防止“四风”反弹。
同志们,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解放思想、求实奋进,努力开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