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成长 > 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 努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
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 努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
发布日期:2013-7-26 字 体:

——王君正同志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传达落实省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努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凝神竞进,在总结成绩中坚定发展信心 

 省委、省政府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来,襄阳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在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大局中找位置,奋力在跨越发展大势中求突破,积极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襄阳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全市上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强化产业支撑,抓好“第一要务”。长期以来,襄阳市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这个核心,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全力以赴扩张总量规模,成为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由汽车产业“一业独大、独木支撑”向“一个龙头、六大支柱”多点支撑格局的转变;服务业开始形成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地区生产总值在较短时期内相继迈上1千亿元、2千亿元台阶,正向3千亿元冲刺,与先进地区的动态差距不断缩小,离全省1/6经济总量目标越来越近,强化了“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支撑,挺起了中心城市的脊梁。 

 (二)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发展。市委坚持科学发展,高度重视战略引导,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坚持顶层设计,把编制科学规划作为跟进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编制了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四个襄阳”建设路径,为“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奠定了基础。以规划指导发展,广大干部系统思考工作的意识不断增强,统筹谋划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持续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坚持围绕增创襄阳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组织经济工作的有效形式,组建支柱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招商分局,为产业扩张提供了强力保证;积极探索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模式,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积极探索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深化央企对接、部市(厅市)合作、校地共建,为在更高层面配置资源搭建了优势平台;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城市,极大激发了内生活力,提升了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 

 (四)坚持执政为民,保障改善民生。市委始终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出台支持全民创业、回归创业、微型企业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制定和实施法治城市建设方案,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不断解决城乡居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实际困难;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活动,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城市“两改两迁”,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依靠人民群众,汇聚发展能量。从建设“商家必争之地”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倡导弘扬“精进致远、包容大气、创新创造、法治诚信、勤勉务实”人文精神,到建设“四个襄阳”、托举“中心城市梦”,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和强大合力,支持、参与、推动襄阳发展。特别是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维护城市形象等方面,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积极支持各项工作决策的实施,积极投身创造实践,表现出了襄阳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形成了同心建襄阳、同行促跨越的大好局面。 

 (六)加强党的建设,强壮发展气场。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举措,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引进人才、培训干部、轮岗交流,积极推进机构改革,以学习促进能力提升,以问责促进作风转变,以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四大体系”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三事工作法”、“王运福群众工作法”、“面向全球引人才、面向全国选干部”、监督者主动接受监督等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和有关方面的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才能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在复杂的环境中推动襄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永不骄傲,在实践中探索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开拓进取、敢于作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培育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共建和谐,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攻坚克难、创造佳绩,把襄阳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我们要不失机遇、不变目标、不改方案、不降温度,再创发展新辉煌,在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中造福人民,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塑造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襄阳这些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中央和省属驻市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襄阳改革、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解放思想,在科学分析形势中更好更快发展 

 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困难同在。我国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攻坚期、转型的关键期,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增长进入由高速到中速的“换档期”,产能过剩、社会需求增长放缓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从我们自身来看,经济总量扩张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工业化加速和城市化提升的任务并重,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需要全面提升,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充满新期待,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工作需要创新,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仍需改进,机关效率还要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要自觉地把襄阳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进行思考、研究和推动,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寻找机遇,找准坐标,乘势而为。要深刻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随着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实施,以及湖北“五局”汇聚之势,襄阳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四个更加广阔”:一是对外开放的空间更加广阔。通过内引外联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落户襄阳,开辟了对外开放的新通道;通过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试点示范,构筑了对外开放的支撑平台;通过完善襄阳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提升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二是改革创新的空间更加广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襄阳的发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赋予了襄阳先行先试的责任,为我们在新区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政策环境;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为争取各类创新试点、政策资源提供了优势平台,带动了创新、创业型城市建设。三是市场开拓的空间更加广阔。金融危机的倒逼作用提升了各类市场主体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能力,一批优秀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互动交流,促进了我们在更广领域、更大平台、更高层级开展经贸合作。四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更加广阔。随着省委“一元多层次”战略的实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襄阳中心城市的作用越来越显明,中心城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心四城”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东津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得到增强;河谷组群发展,枣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宜城、南漳与襄阳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保康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把握好当前形势,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停步,抢抓机遇不放松。我们要破除那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坚持用发展的标准去衡量工作,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工作,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法宝,以勇争一流、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胆魄和气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来看,当前重点要强化五种意识、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强化五种意识,就是要强化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意识;品质优先、又好又快的意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意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意识;胸怀大局、共谋发展的意识。 

 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就是一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二要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三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障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自主创新抢占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形成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五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突出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围绕中心,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中增强经济实力 

 坚持规模与效益并举,按照“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的要求,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壮大规模、做大“底盘”中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竞进提质。 

 (一)全力以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建设万亿工业强市为目标,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企业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跨区域进行资产重组,力争今年新增2-3家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4家过50亿元的企业。大力实施小微型企业成长工程,力争今年有100家左右的小微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华为云计算华中基地、IBM卓越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四个中心”、湖北锦云云构架呼叫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服务全国枢纽型云计算产业基地和数据中心。以中兴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生产。以科技创新为引导,完善提升汽车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关联效应;着力推进纺织服装、建材冶金、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产城融合、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五个一”推进机制,实施领导包保联系产业发展责任制,提升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转变,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实现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林特三大产业,力争每个产业引进一批知名品牌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襄”字号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把襄阳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尽快出台推动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高标准化生产和规模经营水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2个市级示范点、9个县级示范点、97个乡镇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整合襄州、枣阳优质农业资源,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樊城创建国家级都市农业示范区,支持南漳建设“中国有机谷”,支持谷城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以增强辐射功能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一心四园”为重点(物流信息中心,襄北、襄西、襄东和余家湖物流园),加快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新区、东津新区电子商务城建设,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有实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到襄阳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营销中心等。着力在推进校地企共建研究院(中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立足襄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画龙点睛、以点带面,强力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尽快把襄阳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 

 (二)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以增量扩规模、强产业。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突出工业项目招商,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充分发挥经济统战、商会建设等工作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改进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形成各部门重视招商、所有干部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使招商引资工作再升温、增实效。要舍得拿出最好资源、最优项目与客商合作,力争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带来一批配套企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形成“羊群效应”;把成长性强的项目作为战略性资源,重点引进、全力扶持,形成“火种效应”;适度引进特种许可的企业,打破行业垄断,发挥竞争机制作用,降低工商企业水、电、气等直接生产成本,形成“鲶鱼效应”。今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力争突破1000亿元。要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物质支撑和工作结合点,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线,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战场,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尺,以项目建设的多、大、快、好,支撑襄阳跨越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各级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国家财政、货币和投资政策变化,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大江大河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机遇,加大“央企对接、厅市共建、部厅汇报”的力度,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项目、保障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交通项目、文化旅游项目,争取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笼子”。要完善项目落地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对重点项目的督办检查,坚决杜绝“马拉松”式项目建设行为。 

 (三)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要以知难图远的精神确立发展目标,突破县域经济“短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只设底线,不设上限,创造条件,全面支持,激励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县(市)区要敢于跳起来摸高、跨越式发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突破行政层级的思维束缚,自觉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席位、定目标;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条件,找准差异化发展突破口,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努力争先进位。近期内,襄州要巩固全省十强地位;枣阳要加快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尽快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努力冲刺全国百强;谷城要建设全省工业强县,老河口要努力争取重返全省十强,加快河谷组群建设,主导推动“红河谷”组群发展;支持保康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加快推进宜城、南漳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在项目审批、用地指标、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开行“直通车”,支持各地比学赶超,推动县域经济迅速做大做强。 

 四、文化引领,在统筹发展中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必须坚持以城镇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强化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坚持文化立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要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促进产业和事业共荣,努力打造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中心城市。要组织广泛讨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从众多文化形态中提炼出市民广泛认同、外界喜闻乐见的襄阳文化标识。要重视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延续,抓好襄阳古城墙、护城河、商业会馆等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的保护,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独具特色的“襄阳印象”。像“环评”一样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文化评估”,做好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把文化元素注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精心打造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使之成为“无言的史诗”,力避沦落为有碍观瞻的拆除对象,使建筑因为文化的注入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城市因为文化的力量而灵魂活现,塑造襄阳城市品牌,提升襄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强化功能支撑,提升城镇的承载力。按照“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积极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卫星城、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城镇体系建设,提升襄阳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1)坚持双核驱动,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一手抓东津新区建设,把东津新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能够承担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一手抓老城区改造提升,结合“两改两迁”,改善环境、完善功能,提升配套能力,促进业态升级。(2)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品质。以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城镇、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美丽乡村,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3)坚持项目带动,优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襄阳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建设;推进汉江梯级开发,打造全国内河“黄金水道”;加快襄阳境内的谷竹高速、保宜高速、麻竹高速、老谷高速和绕城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新增4条过境国道建设,构筑铁、水、公、空配套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提升襄阳“七省通衢”交通枢纽地位。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性项目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供排水网络,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和改造升级,提高应对大雨、暴雨的排涝排渍能力;新建一批大型垃圾转运设施,配套建设一批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科学构建城乡一体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4)坚持绿色发展,落实绿色襄阳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动清洁生产、环保建筑、低碳生活,加快城市绿道网建设,拓展绿色覆盖区域,在加大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力度的基础上,让城中水系活起来、道路街区绿起来、城市景观靓起来、市容市貌美起来。 

 (三)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强化人本理念。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要充分考虑市民生活需求,推进城市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三查一促”工作,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强化法治化理念。深入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形成法治思维、规则意识。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抓好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平安建设特色创建体系、平安法治指标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平安的地区之一。深入推进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社区工作者队伍激励和约束机制、社区内单位为居民办事的联动机制、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居民的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强化信息化理念。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机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结合“五城同创”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城管执法规范化,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强化现代文明理念。坚持把市民素质的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深入开展争创“襄阳百杰”和汉江讲坛、道德讲堂等活动,不断提高襄阳市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关爱新市民、建设新家乡”活动,实施好“迎接新市民”工程,切实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弘扬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包容文化,使创业创新成为襄阳的政风民俗。 

 五、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时刻刻带着感情去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以“问题不解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为标准,在关心群众生活中赢得群众信任,在争取群众支持中推动发展。 

 ()以利民、惠民、便民为行政准则,真正做到“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努力把利民、惠民、便民变成可感知的工作标准、行为规范,体现在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个公务人员的行动上。在行政决策环节,真正做到开门决策、民主决策,凡是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凡是拟订关系群众办事的规程,凡是提供面向群众的服务,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在政务服务中,重实干、求实效,把“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责任环节;建立回应群众诉求的平台和机制,建立工作运行纠错、纠偏的平台和机制,随时随地回应关切,努力做到从善如流,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工作绩效让群众评估,工作好坏让群众评判。 

 (二)实施惠民行动计划,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生工作,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量化考核“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工作,深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普惠的就业技能提升计划、“蓝天碧水”工程,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体系,完善特困群体救助体系,推动标准化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提标、均衡、增效。加快东津新区十大公共工程建设,完成一期100万平方米的新市民公寓主体建设,新开工200万平方米新市民公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两馆一院一中心”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市图书馆新馆、襄阳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和县(市)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30分钟文化圈”。以南河流域扶贫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谷城、保康、南漳三个山区县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可持续增长的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以民生GDP、绿色GDP、幸福GDP为标准,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工程、回归创业工程、农村创业工程、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以优惠政策催生“经济人”、以要素资源激活“经济人”、以创新驱动强壮“经济人”,力争全年新增工业企业1200家、小微企业7000户以上,扶持20000人成功创业。严格落实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民生款项,一分不少地用到民生事业发展上;确保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支出逐年增加;确保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六、党要管党,在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推进襄阳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自觉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每名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把党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以作风建设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树新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下决心持续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科学态度和鼓足干劲相统一,鼓励说真话、办实事,力戒假、空,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谋发展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上。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实施工作监督机制,确保决策条条算数、任务件件落实、承诺项项兑现,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二)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选拔任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解放、执政为民、作风务实的坚强领导核心。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要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善于从工作实践中把握正确方向,善于在基层群众中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从群众的创新创造中总结经验。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同志之间,要与人为善。经常提醒,勇于点评、指出错误缺点,善于提出批评意见,共同提高工作水平,坚决反对当老好人、和稀泥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影响和破坏干部队伍建设的行为,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市委要求全市所有领导干部要做六个表率:善于学习,做解放思想的表率;勇于实践,做促进发展的表率;敢于突破,做开拓创新的表率;深入基层,做服务群众的表率;以身作则,做廉洁奉公的表率;修身养性,做高尚道德的表率。 

 (三)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努力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富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努力实现基层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党员作用发挥全覆盖。要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推广“三事工作法”、“王运福群众工作法”,引导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要坚持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加强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水平,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从政道德修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真正把改进作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事业发展上,而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深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和任期责任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问责治庸,推进市民问政,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维护党纪国法尊严,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国防建设,全面提高“双拥”工作水平,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科学统筹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襄阳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七、立足当前,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上半年,市委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千方百计破难题,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省总量比重进一步提升。16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4.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2.5亿元,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7亿元,增长1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28%;外贸出口5.28亿美元,增长37.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67亿美元,增长17.2%。 

 同时,我们要看到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加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即坚持既定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确保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确保各项民生工作落实。 

 一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各地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认真查找问题,制定对策措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提高项目建设能力,抓好各种在建项目,积极开工新的项目。对签订的厅市合作、央企对接、校地共建、区域合作等战略性合作协议,要抓紧衔接,加快落实。对31个城建项目、31个“两改”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倒排工期,限时完成。要大力推进东津新区和各县(市)新城新区建设,力争每月有新变化,不断给市民新感受,全方位增强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加快主城区“两迁”步伐,力争全年有一批工业企业迁入特色园区。要全力做好全省城乡统筹现场会和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工作,有关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做到百密无一疏,切实提高办会、办节水平,充分展示襄阳的工作实效,充分展示广大干群的精神风貌。 

 二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调控。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及时研究应对措施。市“四大家”领导同志要履行好包保责任制,经济综合部门要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跟进、认真解决,搞好经济运行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关注和用心研究本区域经济状况和运行态势,及时跟踪调控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始终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防止主要经济指标大起大落,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要加强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跟踪督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对核心指标、关键工作和重点单位跟踪督办、重点督办、专项督办,公开通报、限期完成。要抓住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对那些责任指标完成不理想的地方和单位,要加强指导检查。特别是对那些工作严重滞后,影响整体责任指标进度的人和事,要严格问责追责。 

 四要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的落实。盯紧年初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抓紧推进,确保按时完成。要认真做好新城新区建设中的居民安置工作,加快推进还建房建设,确保被征迁居民早日住进新房。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确保群众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收、失地不失保。要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确保完成40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改建任务。要高度重视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要继续深入推进“村村通”工程,将道路建设延伸到自然村组,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要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维稳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认真落实信访稳定的各项制度,加大社会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力度,巩固襄阳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的大好局面。 

 同志们,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全体襄阳人的梦想和追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努力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为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 版权:湖北和信永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3009583号-1
  • 电 话:(0710)3324157 3324751 传 真:(0710)3324359
  • 集团总部:中国.湖北·襄阳.车城大道特66号
  • 网 址:http://www.hxycjt.com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