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襄阳日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奋斗。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是激励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建设新襄阳,实现新跨越,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勇立时代潮头,担当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谱写襄阳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襄阳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新使命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襄阳未来发展方向、扮演角色、竞争位置的战略定义和长远谋划,贯穿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追求。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把握时代方位,坚定不移地向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奋进。
(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迈上1000亿元、1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实力快速壮大,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和32%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是前五年的4.5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连续三年大幅进位,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阳光新政”工程建设持续深入,医药卫生、文化、投融资、财税、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扎实有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央企对接战略合作、“厅市共建”合作不断深化,外经、外贸和外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对外交流领域、交往层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五年累计投资近400亿元,建设了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20多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以 “八项集中整治”为重点的“城管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容环境明显改善。高新区跨入千亿级开发区行列,新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湖北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吸纳聚集要素功能明显增强。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金融服务、资本市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要素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搭建了平台。
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突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5%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解决了17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1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27万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得到住房保障救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待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等大幅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显著进步。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万”活动扎实有效,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在全国推广,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扎实推进。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发挥各自职能,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铭刻着历届班子打下的基础,书写着全市人民的创新创造,饱含着党员干部的奋发作为,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党员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军部队官兵,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为襄阳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向新的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综合实力和城市功能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城市 功能,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粗放的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紧迫而艰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与经济一体化、社会深刻转型的新环境不相适应,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任务紧迫而艰巨;人才规模和结构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需求不相适应,大规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深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发展本领,真心服务群众,任务紧迫而艰巨。我们务必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不为传统模式所缚,不为惯性思维所困,不为已有经验所累,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破除制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实、办得更好。
(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时代方位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把新襄阳推向新高度、新境界的历史使命。襄阳自古以来多次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28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镌刻着先辈们创造过的辉煌,启迪和激励着后一代人生生不息地劳动和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襄阳人不懈奋斗,不断把襄阳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抓住国家“三线”建设机遇,到七十年代以“现代化的觉悟”引进大批人才,从八十年代服务东风建设襄阳基地、推进 “军转民”,到九十年代实施“小城镇、大战略”,襄阳从一个传统农业地区逐步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奠定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基础。2003年以来,“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襄阳掀开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篇章。襄樊更名为襄阳,唤起了襄阳儿女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自觉、自信与自豪,标志着一个新襄阳的开端。精心谋划“四个襄阳”建设,展现了襄阳发展的美好愿景,点燃了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当前的襄阳,正处在宏观环境机遇凸显、内生动能加速释放、综合实力蓄势突破、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实现襄阳新的振兴与崛起,铸就和创造襄阳新的辉煌,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身上。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担当构建“战略支点”重任的政治责任。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央对湖北发展的要求,是全省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一主两副”襄阳办公会议的召开,中央和省委对襄阳领导体制的重大调整,建设“四个襄阳”战略定位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强化了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赋予了更大责任、寄予了更高期望。我们必须牢记中央和省委的重托,拉升发展标杆,对标一流城市,在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找位置,突破自我、超越旧我,立志跨越、率先跨越,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更高竞争层面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群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大都市区、大都市圈成为当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增长、凭借要素低成本占用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坐标,对接中部城市群、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推动跨越发展,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三)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增长、和谐繁荣,全面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努力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中心聚集体,把襄阳发展成为更加开放、更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层次、高能级经济体,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都会,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襄阳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之路。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长期战略任务。今后五年,要以建设“四个襄阳”为基本路径,全力推动奋斗目标实现。
——产业形成强力支撑,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产业规模、辐射功能、结构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六分之一左右,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
——城市功能形成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走在区域前列。城市功能配置形成优势,建设品质大幅提升,特色魅力充分彰显,能量层级全面提高,区域龙头地位凸显,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文化软实力彰显襄阳特色,打造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禀赋充分挖掘、开发和彰显,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精神塑造富有成效,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旅游名城。
——“两型”社会建设形成示范,打造绿色生态家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群众权益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
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奋力拼搏,一个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和谐、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将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脱颖而出!
二、全面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建设“四个襄阳”已鲜明地写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旗帜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总体布局要求,壮大产业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彰显文化特色,推动转型发展,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新高度。
(一)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层次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
坚持“产业第一”理念,实施工业领先、服务业跨越、现代农业建设三大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始终坚持工业领先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奋力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销过百亿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创造产品市场的“襄阳制造”和资本市场的“襄阳板块”。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境外招商,全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上实现突破,在引进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力争有一大批投资过百亿、产出过百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襄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和扶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鼓励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中国新能源之都、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以文化、旅游、商贸、社区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高端服务业向汉江沿岸和中央商务区聚集,大型生产性服务业向近郊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在区域均衡分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大型都市商圈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金融服务集聚区,引进和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湖北创新与发展基地“四个中心”建设,打造“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国土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 、产业化思路抓农业,以“一百三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促进奥星粮油、襄大农牧、襄阳正大、湖北梅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优,成为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龙头。打造粮食、油料、畜禽、纺织、林特等5个过500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水利示范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及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
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打造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功能区来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围绕壮大和凸显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推进同业聚集,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充分发挥两张“国牌”的龙头作用,加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特色示范园区和中部领先的科技新城,把经开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两个开发区尽快步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进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支持保康发展“飞地经济”,办好余家湖保康工业园,打造一批千亿级开发区、百亿级工业园区。
建设“产业襄阳”,县域经济要挑重担、扛大梁。要全力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大工业、做强大产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年内,力争有5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有5个县(市)区进入全省20强,3 个进入全省10强,2个进入中部百强,1个进入全国百强。
(二)坚持完善城镇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用国际先进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功能先进的现代之城、古韵新风的特色之城、山水秀美的生态之城、人民满意的宜居之城。
加快构建组群发展、差异发展、梯次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围绕更新提升主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区,做大做强中等城市,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高起点实施全域规划,确保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主城区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襄阳大都市概念规划和东津新城等六个新区规划。五年内,主城区新增8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各县(市)新增不少于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推进老河口、谷城组群发展为河谷新城,把枣阳、河谷新城建设成为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全域规划建设,对内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