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市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较少,创新成果转化利用不够,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市委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强调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大高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
要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推进高新科技城二期、三期建设,打造高水平源头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东津科学城,高水平运营湖北隆中实验室,打造前瞻性车用新材料技术创新研究平台;支持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快建设尹集大学城,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发展为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加快建设正大(中南区)研究院、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在襄军工企业、龙头企业作用,支持企校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飞地研发中心。
要加大高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每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实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项目200项以上。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大企业技改扩能支持力度,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推动12项重大“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与商用。加快科技服务产业园、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年均100项以上科技成果在襄转化,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以上。
要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1+7”人才政策,大力招引各类紧缺人才。健全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大力培育本土技能人才。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支持科研机构探索更灵活的薪酬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进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拓展“襄才卡”应用场景,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服务。
使命如磐,重任在肩。全市上下要切实扛稳责任、跨越赶超、奋进突围,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构筑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