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近年来,市委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全市人才政策不断优化,服务机制逐步健全,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成果丰硕。应当看到,培养人才是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各地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用活育才机制,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孵化器”。
要抓好顶层设计,全面擘画育才蓝图。要围绕国家和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出台并实施襄阳“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及时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确保规划符合实际,突显特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发展路径,形成分工协作、协同高效的区域人才队伍。
要突出战略重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高校院所主阵地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大学城,以及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湖北隆中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产业链短板、“卡脖子”难题,聚集高精尖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持续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
要坚持扬长避短,加快形成比较优势。高新区作为襄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新的主引擎、改革的主阵地、开放的主窗口,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先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要挑大梁、扛大旗,以更优的生态培养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全市各地都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实现错位竞争、协同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
要补齐基层短板,大力建设人才梯队。襄阳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科研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要加大实用型人才培训力度,建设多样化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立工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让人才资源转化为襄阳最现实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