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成长 > 范锐平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范锐平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1-12-12 字 体: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承载有力的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成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生产、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开发,五年内5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把东津新城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五年内,实现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富有品质的城市形态。实施城市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以鱼梁洲生态片区为绿心,襄城余家湖湿地公园、襄南岘山森林公园、樊西月亮湾湿地公园、襄北连山湖公园、东津综合公园等六大生态片区,规划建设以汉江为纽带,唐白河、小清河、南渠、大李沟相贯通的五条生态廊道,引水入城,修复山体,构建城市生态功能体系,打造亲山近水的城市景观,形成田园城市的整体风貌。实施主城区建设品质提升行动,高起点改造旧城、开发新区,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一批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题街区。精心设计建设主题社区、主题公园、主题广场,高标准建设便民利民设施。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充分展示襄阳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洲的浪漫、文的厚重和城的大气。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体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全国大通道直通直达、区域城际间方便快捷、区域内城乡交通一体、城区内交通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推进十大交通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环线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沿江慢行环线,规划预留中心城区轨道环线,加快建设内环快速干线,构筑外环高速合围线。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加快汉江三桥、五桥和唐白河大桥建设,规划建设过江隧道,完善主城区干、支路网,形成一心四城互通对接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畅通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开辟公交快速专线,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力争达到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工程,全面建成5条过境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推进国省道绕城改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加快市、县、乡三级客货运站场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襄阳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实施铁路运输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襄阳火车东站建设,利用北煤南运重载铁路开工建设,布局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路口能源基地。积极参与争取规划建设郑渝高铁、西武高铁、襄武城际轨道交通,推动武汉至襄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把襄阳机场建设成为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支线枢纽机场。实施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襄阳新港,加快推进新集、雅口航运枢纽建设,打造汉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水陆联运枢纽。
  (三)坚持传承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新发展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理念,用硬措施提升软实力,把襄阳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旅游城市。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先进文化引导力。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精神和发展文化。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时代先锋和道德模范,大力推动先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提振全市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状态,筑牢共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思想基础。
  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重,推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注重历史遗存的文化形态与现代经营业态有机融合,对历史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对襄阳古城文化、古隆中文化、汉水文化等,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擦亮襄阳文化名片,延续城市历史根脉,扩大城市影响力,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流动图书站科普活动站等,推动公共文化和科技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实施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群艺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具有襄阳气派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育本土文化名人,造就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体现襄阳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放大节会品牌效应,力争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办成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节会。
  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三国文化主题欢乐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以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载体,以汽车试验、品牌展示、制造流程等为元素,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和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示范带动力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在扩大开放上抢前争先,努力创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襄阳模式,把襄阳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开放高地。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发展需要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大部门体制,精简行政层级,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增加服务项目,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专业管理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以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为导向,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引入市场主体,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增强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农村领域改革,鼓励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推进迁村腾地,盘活农村资源。
  坚持向创新要资源,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要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发展资源,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推进重点领域的创新。要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推进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更新、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整合,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力争创造出具有襄阳特色的创新发展举措。要创新发展方式,把先行先试作为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以绿色襄阳为灵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的探索创新,以示范带动的影响力,增强吸纳聚集资源的能力。要创新发展环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活跃创新文化,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人才创造,让规则、制度和程序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需要,使襄阳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
  坚持向开放要空间,增创合作发展新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配置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要以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广纳天下人才为襄阳所用,广聚天下资源为襄阳发展。全面构筑大开放战略空间,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规划,明确对外开放的目标和路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合作。要有重点地选择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走向的研究,提高合作机率。全面提升引进来的水平,策划建设一批国际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襄阳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引资、引智新突破。全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对外开放窗口和功能设施建设,加强襄阳城市品牌策划和推广,营造更加浓厚的开放氛围,以大开放的崭新形象提升襄阳人气,增强襄阳气场,扩大襄阳影响力。
  三、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襄阳,是590万襄阳人民的共有家园,是一切有志于在襄阳投资创业者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一)建立完善普惠、可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让市民日子越过越好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扩大城镇学校容量规模,提高农村学校设施装备标准,五年内加固、扩建、新建校舍150万平方米以上。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工程,五年内新建幼儿园100所,改扩建幼儿园150所以上。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增加优质高中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5所、新建3所,积极筹建襄阳特殊教育中学,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技师学院为龙头的职教联盟,为建设产业襄阳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大力支持襄樊学院创建一类综合性大学,形成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分期分批对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完善功能,确保五年内基层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加强惠民医院建设,坚持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规划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中医药医疗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疾病防治中心等重大项目,不断提高襄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五年内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7万套(户)以上,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都有保障。建设隆中人才公寓,确保引进人才都有良好的住房保障。加大农村居民危房改建力度,五年内完成5万户危房改建任务。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让群众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做到社会保险政策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愿保尽保目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公共财政补助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大病救助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特殊人群享受更多的社会关爱。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力度。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捐等形式,五年内新建800个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组建万人爱心妈妈队伍,照顾、培养好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一批老年公寓。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减贫事业,加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持。加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力度,有效衔接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每年帮助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县中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特困户,分期分批实行扶贫搬迁。
  加大公共投入,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引丹入襄城市备用水源等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工程,五年内再解决13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中心镇通达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化基地。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延长运营里程,方便市民出行需求。启动市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建设街边街心公园、休闲娱乐设施、人物雕塑、景观小品等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提升工程,让市民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二)创新社会管理,均衡公共服务,建设安全、法治、和谐的城市
  坚持科学、人本、法治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矛盾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完善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以法治为主渠道,社会关爱、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支持的化解矛盾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利用和依法管理互联网。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重视基层,夯实基础,提升城乡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功能。推进城镇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从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老年教育、环境维护和社会治安的设施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城市社区环境设施大改善,服务功能大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大提高。加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在整合公共资源、提升服务功能上探索试验,推动农村居民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

  • 版权:湖北和信永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3009583号-1
  • 电 话:(0710)3324157 3324751 传 真:(0710)3324359
  • 集团总部:中国.湖北·襄阳.车城大道特66号
  • 网 址:http://www.hxycjt.com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