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学习 > 学史增信 汇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学史增信 汇聚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发布日期:2021-5-11 字 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科技界学习党史,要学习领会我们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创造辉煌成就的历程,用科技人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不断汇聚前行的磅礴力量。

 五千年积淀的中国科技文明,如星空般璀璨。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列强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境地。从以魏源“睁眼看世界”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一批留学生赴西方求学,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抱着振兴中华的信念,试图从西方科学中寻找到中国的救亡道路。一时间,发起社团,兴办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实业等成为潮流,致力于开启民智,欲将国人从蒙昧中唤醒。孙中山于1895年在广东广州创立首个农学会,詹天佑于1912年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师会”。1915年,颜福庆、伍连德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同年,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胡明复等在美国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创办了第一本《科学》杂志,甘愿做科学昌明的“开路小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各地的党员有50多人,他们的出身、学历、成分和职业中,知识分子占了很大比例,留日的18人,北京大学毕业的17人,其他大学的8人,中等师范学校、中学毕业的13人。这些进步知识分子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信仰、对中国革命的必胜信念,探索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工作,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用科学来改造世界。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先后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建立起科技工作者组织,主要任务是密切联系实际,研究解决根据地生产建设和军事问题。影响最大的是1940年2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朱德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提出“把科学与抗战建国的大业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面对敌人封锁、物资匮乏,广大科技人员和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垦南泥湾、用马兰草造纸、制造手榴弹等军械物资,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延安中央医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革命圣地延安汇聚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知识分子和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以李强、武衡、乐天宇、傅连暲、陈康白等为代表的一批党领导下的科技力量不断壮大,汇集了化工、机械、地质、医药、农林等方面的科技人才,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1948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包括全国知识分子在内的爱国分子团结起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地质学家李四光、林学家梁希、桥梁学家茅以升、化学家侯德榜、物理学家严济慈等17位科学家作为科技界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时期,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叶笃正、庄逢甘等远在海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克服困难,纷纷归国。1948年,李四光在英国接到周恩来来信,邀请他早日返回新中国。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他设法躲避了国民党的阻挠,于1950年辗转回到祖国。1950年3月,放弃了在美国大学教授职位的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出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1956年,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中苏关系破裂,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建设者一道,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研制“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抗疟疾、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等彪炳史册的科技成就,他们是“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中写照,是中国科技界的旗帜,也是引领广大科技人员实现科学报国的民族脊梁,树立起了科技界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丰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些论断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广大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时不我待地投身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党中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以科技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实施了“863计划”“973计划”,表彰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继有吴文俊、王选等20余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技术、载人航天工程、汉字激光照排、高速铁路等理、工、农、医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科学家取得了量子科技、天眼、嫦娥五号、奋斗者号、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等科研成就。不仅有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的杰出科技人物,也涌现出了像南仁东、黄大年、李保国、钟扬等一批心中有大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至诚报国栋梁,形成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铸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自由之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进行科技发展,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了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去追赶,通过迅速发展科技来维护国家利益。现在,在很多领域进入世界科技发展前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党史,不仅要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辉煌中所蕴含的砥砺奋进、自立自强精神,还要从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科技发展历程中深刻领悟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身上所涵养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还要学习和传承他们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科学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永远跟党走”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力量源泉,不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补上短板,壮大基础研究体系,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敢于在创新攻关中“揭榜挂帅”,努力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争取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1]
  • 版权:湖北和信永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3009583号-1
  • 电 话:(0710)3324157 3324751 传 真:(0710)3324359
  • 集团总部:中国.湖北·襄阳.车城大道特66号
  • 网 址:http://www.hxycjt.com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