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记信箱 > 农民工党建与党的执政基础
农民工党建与党的执政基础
发布日期:2012-8-31 字 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综合国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使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复杂而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内部构成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力量的农民工群体,这是新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工群体是新时期农民阶级迈向工人阶级的特殊群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全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以来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两个阶级的状况在新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新时期的农民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农村管理体制的连锁反应,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改革以来的又一次解放。这次解放,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权,既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自主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流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经营模式、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农民阶级的状况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阶级的阶层分化加剧。从职业分化角度看,社会学家陆学艺、刘祖云等人提出了八阶层说:即农村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村基层管理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劳动者阶层、农村集体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雇佣工人阶层、农村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个体劳动者阶层、城镇农民工阶层。

  2.农民阶级的非农化趋势明显。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是一条世界性规律。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中国农民阶级的分化是从社会职业的非农化趋向开始。分化出来的农民阶级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制度的许可,他们自然地迁移到城市、小城镇。随着户口的解决、制度的完善,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完成自身的身份转变,最终完成职业、地域、身份的完全非农化过程。1978年,全国务农的农民有2.84亿人,占当时全国就业人员的70.5%。到了2009年末,虽然务农人员增长到2.97亿人,但在全国就业人员7.8亿人中,务农人员所占比例下降到38.1%

  3.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农民阶级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民利用占世界10%的土地,生产了约占世界22.3%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约20.8%的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名列前茅。二是农民阶级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有学者估计,从1950年到1996年,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超过2万亿元。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召开的南方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所说: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三是农民阶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97812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率先扛起了包产到户的大旗,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拉开序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对此,党的十四大报告充分肯定地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4.农民阶级分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堪忧。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民事实上处于不平等地位,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与极大落差。二是农民绝对数量大普遍素质低仍是限制农民阶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三是农村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案件增多。主要由于生产资料占用方式和经营方式变化出现的利益多元化,为矛盾和纠纷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因房屋拆迁、宅基地划分、责任田调整、农业开发、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扶贫救助款使用等引发的干群矛盾、邻里矛盾、宗族矛盾日益增多,并呈群体性事件增加、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复杂多变等特点。四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弱化趋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不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渠道缺乏、部分干部党员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带头人和后备人才不足等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新时期的工人阶级

  我们说工人阶级是指: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所形成的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他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世界各国工人无产阶级一样,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是最先进、最无私、最有纪律、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确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都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共产党最基本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作用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人类社会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能够领导这个伟大社会变革的,唯有工人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我国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此同时,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亿,2009年末猛增到4.83亿。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有1000多万,大多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还将不断扩大;其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二是打破用工终身制,一用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普遍被合同用工制度所代替。三是工人阶级构成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成分单一,主要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四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外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他们基本上是由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转化而来,在国家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劳动,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因此从广义上说,也可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虽然新时期工人阶级状况发生并还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但勿庸置疑,他们仍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没有改变。

  (三)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

  1.农民工的概念。1983年,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费孝通先生开始小城镇的研究,课题组的张雨林教授在1984年写文章时,首次提出了农民工这个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一类人群。

  农民工可分为:(1)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雇用的农民工(含合同工与长期临时工):(2)无雇主雇佣、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的进城农民,在城市已工作、生活达到一定年限者的农民工;(3)进入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或卫星城镇的原农业户口人员;(4)具有一定规模和年限的聚集在中小城镇的乡镇企业的职工。

2.农民工的成因。(1)农民工,成长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土壤里。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特有的群体,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农民工的出现有着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消除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化,封建地主阶级被推翻,让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对土地的依赖关系,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能够自主生产、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另外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2)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壮大。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激发了神州大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的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由离土不离乡的城镇间区域性流动到离土离乡的全国范围内流动,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由亦工亦农的季节性务工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工群体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本质及其趋势。农民工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现象的本质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并从事工业、服务业生产的过程。农民工现象的趋势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先进的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依托,逐步地稳定到城镇和农村,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农民工的贡献在哪里?(1)解决了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难题。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在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农民工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也因劳动力成本较低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以高效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促进了30多年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农民工在农村拥有土地,在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企业效益不好时,农民工可回到农村。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避免了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压力。为我国经济30多年的较快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平稳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3)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广大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农民工作为新兴的产业工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全面参与了民族工业发展崛起的事业。他们不仅在这一事业中提升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有的农民工成长为企业家,创造了民族工业的品牌。农民工是中国制造的强有力推动者,也是中国创造的基础力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中远船务船体车间工装班调度彭雪峰就是农民工中的杰出代表。

  4.农民工从农民阶级走向工人阶级不可逆转。(1)纵观社会发展史,农民阶级历来都有向工人阶级转变的历史和趋势。农民阶级是其他阶级生成发展的基础与母体,随时存在向其他阶级阶层转化的可能。工人阶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从其它社会阶层转化而来的,而农民是其主要来源。(2)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2010年度全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员4.83亿人,农民工占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农民工在各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第二产业为58%,第三产业为52%;在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为68%,建筑业为80%。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工会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3)农民工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一是工作方式具有工人性质。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从事着原本只有产业工人从事的非农产业,如建筑、运输、机械制造、服务业等,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作场所集中在二、三产业,与工人一致;二是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他们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城市农民工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合资、独资企业中的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中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他们起了产业工人的作用。四是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他们有的在城镇居住多年,接受并身处城市环境,最终将融入城市。

  综上所述,基于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我在2011418农民工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求解农民工党建难题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对农民工概念的商榷,并从历史性、现实性和趋势性分析,建议提法:新兴产业工人,获得了党内外的高度赞同。

  5.农民工问题在哪里?在时代需要农民工、农民工创造了新时代的进程中,农民工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民工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其工作、生活、权益等方面应有的保障缺失引起了广泛关注。农民工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有待深入解决。(1)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矛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农民工需求之间的差距、农民工工资的拖欠、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工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和提高。(2)农民工,城市繁荣背后的隐忧。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守望者。他们创造和改变着城市,保障着城市24小时的运转和生活,但他们却被城市遗忘边缘化,没有享有基本的城市社会保障,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仍然存在生存状况堪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稳定和谐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在有的城市和行业,农民工的他们的生活时代、生活环境和思想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有的学者称他们为末代农民。如果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农民工的生活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善,则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会反过来影响城市的稳定和发展。(3)农民工,城乡之间的无奈。农民工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问题,也是三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是农民工流动的水位差。农民工,特别是来自艰苦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既不愿到农村从事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处在回不去的农村,进不去的城市之间。这种现象既是城乡差异的体现,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这部分农民工漂在城市,没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是社会管理的新难题。(4)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聚焦点。农民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民工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转变;没有农民工的幸福,就不会有全民的幸福。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工在创造价值、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素质要有相应的提高,也就是农民工在推动发展中必须实现自我发展。农民工问题是涉及到教育、医疗、保险、户籍、养老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42亿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可持续发展。

  二、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最新《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二)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数显著增加。

  农民工成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经济社会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已转向社会化工业生产。二是中国的国情,即农业大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为城市工人。三是部分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提供了农民流动的愿望,市场经济为农民工流动提供了机会。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五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如果工业化不深入推进、市场化不深入推进,对中国农业大国来说,就是不完整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农民工逐步成长为新兴产业工人,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国情、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决定所发生的,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农民工党建是党的建设新任务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它高度概括了执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6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新形势下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优势,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推动城乡、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

  农民工党员,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建设先锋,农民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党建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涉及人数多、地域广、流动强的新领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命题。农民工党建对于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民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农民工发挥生力军作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挥党建独特政治优势,加强城乡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党建是新时期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和加强的重点课题。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性

  (一)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执政基础是政党所依托的社会依靠力量。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指执政党实现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所赖以依靠和依托的社会力量。

  所谓社会力量则是指群众基础(包括阶级基础),这是最根本、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和依托力量。

  胡锦涛深刻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使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因此,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就是群众基础问题,是党和国家政权的依托力量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反复强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是从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上说的。

  这里还要阐明,我们常常讲的政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等,这些基础应是基础的基础。严格意义上说,是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属于执政基础建设的内容和范畴。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1.党的阶级基础构成发生了新变化。进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深入,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内部分层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突出表现在已占二、三产业就业半壁江山的农民工群体的涌现,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同时,大量非公经济组织和两新组织的出现,也带来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阶级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为执政基础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2.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任务艰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平衡经济发展问题突出,深化改革必将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引发和激化矛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可承受程度以及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平衡,人们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对党提出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战略指导思想从崇尚武力的政权更迭调整为巧实力的软硬兼施。将战略手段方式从单边主义调整为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经济、文化渗透逐步强化,利用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消极情绪进行和平演变从没有停止,对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党在自身建设中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还需巩固加强。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全国党员人数已达到8026万,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超过5%;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一方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大量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民主扩大,对如何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尽管,党的各级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创造和提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办法,但与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组织管理、教育、服务和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一些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这一切对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

  (三)农民工党建事关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依托。一个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有赖于两个基础的增强与扩大。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建设民主政治,必须维护社会公正,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建设高素质执政干部队伍,必须转换基层党组织功能,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等。

  • 版权:湖北和信永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3009583号-1
  • 电 话:(0710)3324157 3324751 传 真:(0710)3324359
  • 集团总部:中国.湖北·襄阳.车城大道特66号
  • 网 址:http://www.hxycjt.com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